forwarded message: (ST Liao. 8/20/2008) (臺灣國)
1. 自古中國不知台灣在那裏
陳第是第1個來台的中國作家,在公元1603年的「東番記」上他說,台灣人不知祖先從何而來,這顯示了在1603年前,中國人根本不知道台灣在那裏。
事實上,台灣人的祖先是高山族,至少在1萬多年前就住在台灣。平埔族是6~7千年前從南洋飄來,和高山族混血,兩大族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平埔族的可能血統有3:第1是冰河時期,去南洋避寒的高山族,和南洋土著混血;第2種是去南洋但未混血的台灣高山族;第3種是南洋土著。
台灣人根本不是中國人。
圖片說明:(由上到下)
第 1 張: 陳第在「東番記」說台灣人不知祖先從何而來的原句。
第 2 張: 早期台灣人的生活
第 3 張: 鄭成功的軍隊裝扮
2. 麻豆社才是陳水扁的故鄉
根據荷蘭的記載,400年前,住在平地的台灣人,一般稱為平埔族,大都住在村落裏,被鄭成功、滿清佔據之後,卑視這些台灣人住的村落,稱之為番社。大一點的村落有5、6百戶,約千多人,像麻豆社,陳水扁的故鄉。小一點的有1、2百戶,像阿猴社,今之屏東市。
這些村落的外圍都種了剌竹做圍牆,圍牆裏面,每戶人家有1、2甲地,種稻和蔬菜,魚和肉則到村外鹿場捕鹿、河裏去捕魚。當時的台灣人生活富裕,不愁吃,所以無需養家畜,也不需要谷倉。圍牆外面住的是一些不喜群居,或是被趕出村外的人。
圖片說明:(由上到下)
第 4 張:早期台灣人耕田圖
第 5 張:早期台灣人蓋屋圖
第 6 張:早期台灣人插秧圖
第 7 張:早期台灣人獲稻圖
第 8 張:早期台灣人登場圖
第 9 張:早期台灣人捕魚圖
第 10,11 張:早期台灣人打獵圖
第 12 張:早期台灣人採檳榔圖
3. 台灣人紅毛、捲髮、扈斗、藍眼珠的由來
公元1624年,荷蘭人從台南的安平上岸,和住在那裏的台灣社平埔族,以及住在赤崁的赤崁社平埔族,以布匹交換土地,蓋了熱蘭遮城,今之安平古堡;也蓋了普羅蘭遮城,在今之赤崁樓。
有了這兩個基地,荷蘭人開始南北擴張,征服了台南、高雄、屏東大部分的平埔族,和少部分的高山族。獻地儀式是,由各社領導人獻上椰苗及檳榔苗,象徵把土地主權交給荷蘭國會。
荷蘭兵兩千多,單身、未婚,和原住民女性接觸頻繁,留下很多荷蘭種,全台各地都有。像,紅毛、捲髮、扈斗、藍眼珠的台灣人,大都屬於這種血統。荷時,西班牙佔領台北、宜蘭地區直至1642年,所以北、宜地區很多人也有西班牙和原住民混血的血統。
第 13 張:荷蘭人軍隊
第 14 張:荷蘭人軍隊操練圖
4. 台灣第1批的假漢人有3萬多
公元1661年4月 ,鄭成功攻入鹿耳門,次年荷蘭投降。鄭氏王朝統治台灣期間,台灣人的人數至少有6、70萬,而閩客總數軍民合計不超過4萬人。有人說鄭氏軍民總數是12萬,那是沒有根據的臆測之辭。
以4萬人統治6、70萬人綽綽有餘,因為台灣人老實而又沒有武力,閩客騙台灣人說是祖先從中國來,台灣人就相信祖先是中國人。台灣人之中,聽話而又把小孩送去讀4書5經的家長免稅。鐵齒不相信祖先是中國人、不聽話者,以武力對付。在威逼利誘之下,至少有12,727戶,約3萬人漢化,成為第1批的假漢人。他們講和佬話,穿著和生活方式全部學習唐山人。
這些鄭氏王朝製造的第1批假漢人,絕大部分來自高雄和台南地區,呈點狀分佈,其他地區也有,但只是漢化而已,當時並未自稱漢人,不過,後來也都變成漢人了。詳細地點如 下:基隆和平島,台北金山、士林、北投,桃園南崁,台中清水,南投竹山,雲林古坑、崙背,嘉義的嘉義、六腳、東石、朴子、鹿草、義竹、太保、民雄、梅山,台南的後壁、新營、下營、柳營、六甲、官田、鹽水、佳里、(麻豆,此時陳水扁所屬的麻豆社還抗拒漢化)、善化、安定、西港、將軍、新化、左鎮、永康、新市、仁德、歸仁、台南市,以及高雄的茄萣、湖內、路竹、阿蓮、田寮一線以南,經永安、梓官、彌陀、岡山、燕巢、橋頭、仁武、大社,到大樹、鳥松、鳳山、大寮、林園、高雄市、林邊、萬丹、竹田,屏東的車城、射寮、網紗
等恆春地區。鄭時正式登入戶籍為漢人者則僅彰化市以南至恆春。
因為漢化種子分佈得這麼廣,怪不得台灣人會迅速變成漢人。
第 15 張:鄭成功像
第 16 張:台灣國地圖
5. 鄭時台灣人開始改漢姓成為唐山子民
中國歷史大都以「台灣人祖先都是隨鄭成功來台」來抹殺台灣歷史。事實上,滿清入台後,因怕漢人作亂,把他們全部趕回中國,之後禁止自由來台,而來台者多屬流動人口,很少在台生根。
驅趕漢人回中國,1684年施琅「諸羅減租賦疏」說得很清楚:「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1688年,「華夷變態」也記載:「以前台灣人口甚為繁盛,漢人民兵有數萬人,自隸清以後,居民年年返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現僅有數千漢人居住」。
自稱漢人的台灣人有3萬人,鄭時已改為漢姓成為唐山子民,主要在台南縣市、高雄縣市。漢化但仍稱番的,北從基隆南到恒春都有,分佈很廣。當時光是假漢人就有3萬。此外,從 基隆到恒春,還有不知多少「番」後來也變成漢人。怪不得,到現在還有很多台灣人說,祖先隨鄭成功來台。其實不是隨鄭成功來台,而是被鄭成功滅祖,認賊作父。多數被少數殲滅,不知亡國滅種之痛。
圖片說明: 第 17 張:荷蘭人時期的台南地圖
6. 化生番為熟番,化熟番為漢人
公元1683年滿清佔據台灣,一方面把鄭成功帶來的漢人全部趕回中國,一方面把台灣人漢化。當時,除了鄭時已經漢化的12,727戶的台灣人之外,滿清稱呼所有不投降台灣人為生番,投降滿清者為熟番。因此,有「化生番為熟番,化熟番為漢人」的政策。今日台灣的漢人,絕大多數是「生番」變來的。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是原住民和閩客的混血種,因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原住民和閩客混血種不多的原因是,來台的閩客大都是單身漢,賺了錢的就回中國,賺不到錢的,只有在台灣當羅漢腳到處流浪,獨身到死沒有後代。
7. 公元1730年雍正8年60多萬集體漢化
公元1730年 ,亦即雍正8年,5月24日南澳總兵許良彬的奏摺說:「台灣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壹、貳百人,少亦不外數十眾」。依此奏摺,「貳、參萬社」以最少的「貳萬社」計算;而「每社男婦老幼數十眾」的「數十眾」以最少的30計算,光是歸化的至少有60萬,若連未歸化一起計算,估計應有100萬。在1730年時台灣人就有100萬,270年後的今天,不超過2,000萬才怪。
圖片說明: 第 19 張:滿清雍正皇帝
8. 山腳人為堅不肯漢化者的後代值得尊敬
照這樣算來 ,台灣人應該都是原住民才對,為什麼今天都說是和佬人或客家人?因為,鄭成功時就開始威逼利誘漢化台灣人,滿清更積極,「化生番為熟番,化熟番為漢人」。從1683年到1758年,已漢化成為漢人者就算,尚未成為漢人者,乾隆皇帝下令薙髮、賜漢姓、穿長袍馬褂,強迫成為漢人,不服從者只好移住偏遠地區,躲避政治迫害。所以,今天在台灣各地山腳下的村里,還可以看到不少當年不肯漢化的原住民的子孫,應當向他們致敬。
圖片說明: 第 20 張:已薙髮的台灣人
9. 漢化後編為民是「番民」卻自稱漢人
公元1758年,台灣人的姓氏、外表、生活習慣被強制漢化之後,根據「大清會典」戶口編審附註「回、番(包括西藏及台灣山胞)、黎、猺、夷人等,久經向化者,皆按丁編入民數」這個規定。1777年開始,戶政登記上,台灣人不再被記為「土番」或「社番」,而是「民」,漢人的意思,其實還是「番」。可是台灣人不知道自己的歷史,到今天還以漢人自居。
圖片說明: 第 21 張:滿清乾隆皇帝(年輕時候)
10. 有日據時戶籍資料者就是原住民
從清據時的1777年到1893年,日據時的1895年到1943年,台灣戶政上所登記的人,不是全「番」就是半「番」,可是籍貫上註明的,不是福建就是廣東。看了前面的敘述就知道,這種戶籍資料是錯的。要不然,以已知的1730年有原住民100萬驗算看看,1811年是不是194萬,1893年是不是254萬,1943年是不是603萬。這是簡單的算術,聰明人算一算就知道,不會上當。
圖片說明: 第 22 張:滿清乾隆皇帝(老年時候)
11. 1946年蔣介石擅把台灣人改為中國國籍
公元1897年 ,依據馬關條約,日本把台灣人改為日本國籍,1946年蔣介石擅把台灣人改為中國國籍。所依據的是自己的行政命令,不是國際條約,不被承認。所以,血統上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國籍上也不是中國人。這個行政命令是,1946年1月12日行政院節參字第01297號訓令,內容為:「查台灣人民原係我國國民,以受敵人侵略,致喪失國籍。茲國土重光,其原有我國國籍之人民,自34年10月25日起,應即恢復為我國籍」。
圖片說明: 第 23 張:日本明治天皇
12. 中華民國竊據台灣害怕反抗,發動228大屠殺
公元1945年10月25日,蔣介石接受盟軍的委託,派陳儀來台接受日軍投降,稱為軍事佔領。其任務是把日軍繳械、遣送回日本就算完成,應當撤軍回中國,讓台灣依照蔣介石也有簽字的聯合國憲章第76和77兩條,辦理託管、自治、獨立的手續。但是中華民國佔了台灣就不走,蔣介石害怕台灣人起來反抗,先下手為強,在1947年發動228大屠殺,對象是高中、高職以上的知識份子,可是今人寫歷史,卻還把真相隱瞞,把有計劃的大屠殺,說成是意外、誤會。這個「誤會」可大了。
圖片說明: 第 24 張:刺蔣鄭自財設計的 228 紀念碑
13. 「熟番」是中間路線終於消失
今日熟番消失的原因是,「人畏生番如猛虎,人欺熟番賤如土」,要麼就到山上做生番自力救濟,要麼就漢化為漢人接受政府保護,「熟番」是高不高低不低的中間路線,和新政府一樣,當然會消失。熟番父母為了「慮其後」,趕快漢化,當唐人子孫,家當田產才有保障,子孫才有安穩的日子可過。
不信有「熟番歌」為證:
「人畏生番如猛虎,人欺熟番賤如土,強者畏之弱者欺,無乃人心太不古! 熟番歸化勤躬耕,山田一甲唐人爭,唐人爭去餓且死,翻悔不如從前生!竊聞城中有父母,走向城中崩厥首,啁啾鳥語無人通,言不分明畫以手,訴未終,官若聾,竊視堂上有怒容,堂上怒,呼杖具,杖畢垂頭聽官諭。嗟爾番,汝何言?爾與唐人吾子孫,讓耕讓畔明弗遵?吁嗟乎!生番殺人漢人誘,熟番翻被唐人醜?為父母者慮其後!
-- 道光(1834-)年噶瑪蘭通判柯培元作。
圖片說明:(由上到下)
第 25 張:薙髮圖
第 26 張及第27張:已歸順漢化的岸裡社總通事潘敦仔。漢化就可做大官,當然有些台灣人抵擋不住誘惑。
14. 大西洋憲章尊重人民自決獨立
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4日)由美國總統羅斯福及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大西洋上發表,其主旨是,尊重各民族的自決,當然也尊重台灣人的自決權。
圖片說明: 第 28 張:在大西洋憲章簽訂地點
15. 聯合國宣言承認大西洋憲章
聯合國宣言(1942年1月1日),承認並遵守大西洋憲章,亦即承認台灣人的自決權,有美英法蘇等47國簽字,中華民國也是簽字國之一。可是,今天它卻說台灣是它的領土。
第 29 張:聯合國宣言承認大西洋憲章
16. 開羅宣言日本放棄台灣
開羅會議(1943年11月22-26日)獲得的決議是,日本放棄其海外領土及託管地等。蔣介石要求台灣、澎湖給中華民國,但邱吉爾反對,主張由日本放棄就夠了,如何處理以後再說,因此,所謂的開羅宣言無人簽字。可是中華民國政府仍以開羅宣言為依據,聲稱台灣已經交給了它。最近台灣人已要求中華民國拿出開羅宣言,否則成立「台灣國臨時政府」,和中華民國週旋到底,以期恢復被中華民國所佔據的台灣領土主權,做為解決中國問題的基礎。
圖片說明: 第 30 張:開羅會議
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再談85%台灣人帶原住民的基因
馬偕紀念醫院 林媽利
陳叔倬(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講師)等人網站上的講義「平埔族群血源與台灣國族原生認同」(註1)對本人長期的研究及2007年8月11日在自由時報發表的「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註2),曲解及誤導,希望在此澄清。科學的進步是要經過長期的研究,藉著不斷發現的新方法及擴大族群的研究範圍,得到的結果可讓真相更清楚,以致真相大白,我們族群的研究也是如此。該文指本人「把非原住民台灣人(以下稱台灣人)來自原住民的基因在組織抗原從開始的13%,後來高估為52%,母系血緣自26%高估為47%」。我們 1990年代原先的組織抗原(HLA) 研究是以血清學法測第一類型基因單倍型(基因的組合)的頻率,再簡單的比對台灣高山原住民與1990年代測試的閩南人客家人(以下稱台灣人)之間的異同,推測13%台灣人的單倍型來自原住民(註3)。後來以DNA的精確方法,再加入許多平埔族、福建人、東南亞島嶼族群的HLA第一類型加上第二類型基因的單倍型資料,在2007年我們重新詳細比對2006年前後來到我們實驗室做尋根的另100個台灣人與福建人的異同,發現48%的台灣人與福建人有相同的單倍型,有相同的單倍型一般被認為有共同的祖先,即48%的台灣人很可能來自福建,其他的52%就可能來自原住民、東南亞島嶼族群,及其他亞洲地區(註2),本人並沒說52%來自台灣原住民。
至於母系血緣(mtDNA)的研究,在2006國科會舉辦的多樣性台灣展覽,我們比對250人台灣人與650人台灣高山原住民的異同(Fst; base–pair genetic difference),發現高山原住民有獨特的血緣,且26%的台灣人的母系血緣來自原住民。當時我們平埔族的資料不多,但發現平埔族與高山族有相同或相近的血緣,所以26%應包含平埔族。我們也發現部份平埔族的母系血緣在高山原住民找不到,在台灣人少見,讓我們推測是平埔族自己原有的血源。後來我們成功的分析了800多人東南亞島嶼族群(印尼及菲律賓人)、福建人、越南人及泰國人,在2007年我們更準確的以單倍群(haplogroups)比對前述的100個台灣人與原住民及這些族群的關係,發現47% (即47人)的母系血緣來自台灣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族群,而且發現東南亞島嶼族群與台灣原住民有許多相同或相近的血緣。我們也做100人當中58個男性Y染色體的研究,推測59%來自亞洲大陸。我們把100人的父母系血緣的結果放在一起評估,發現有67人的父母系血緣或兩個血緣中的一個血緣是來自原住民或東南亞島嶼族群,剩下33人的父母系血緣則全來自亞洲大陸,然而我們在這33人的組織抗原分析當中發現18人帶有很可能來自原住民的血緣,因此從三個基因系統(母系血緣、父系血緣、組織抗原),有 67人+18人=85人,也就是約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及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的基因(註2,4)。雖然我們覺得我們用更精確的方法比對了龐大的資料,這結果應該相當靠近事實,陳君顯然沒好好研讀本人的研究而下斷語,我們相信測試及分析更多的人會讓真相更清楚。我們也推測台灣人將有90%以上的人帶有越族的基因。事實上,台灣曾經被多個族群的人居住過,台灣人的血緣中擁有許多不同的來源是很自然的,台灣是個族群的大鎔爐。
陳叔倬是本人碩士班的學生,台大醫技研究所1996年畢業,1995到1996年在台北馬偕醫院血庫學習組織抗原。他的行事風格是有待改進的,如本人在2000年發表阿美族的人口中有19%屬HLA-A34的基因資料(註3)在國際上為相當重要的發現,陳謊稱是他發現的。他不只沒找到A34,反將他在1996年發表的錯誤資料說阿美族有13.1% 的A33(註5),說是本人的資料(註6),這件事是不合學術倫理的,另A33是閩南人最常見的基因。2008年陳君和中國復旦大學合寫「南島語族與傣族父系血緣的關連」,結論是「台灣原住民很可能出自中國南方的傣族(百越族的後代)」。我們認為該結果需要重覆被證實,希望我們父系血緣的研究澄清這點。但最遺憾的是該文把台灣原住民放在「中國台灣省」下(註7),不知原住民委員會將如何處理這件事。還有該文中的220個台灣原住民有沒經過慈濟大學人體試驗委員會核准採檢?台灣原住民檢體的檢測是不是在台灣做的?或者檢體是在國外檢測,如在國外做的,輸出時有沒有經過人體試驗委員會的同意,衛生署有沒同意DNA出口?這些都是很重要及嚴肅的問題。陳君是否有違反原住民基本法,希望有關單位能夠介入調查。
最後我想「噶瑪蘭口水事件」如果沒有陳叔倬等3人在我們採完口水後到當地調查,告訴噶瑪蘭人說:「您們怎麼那麼笨把口水給林醫師」(族人轉述),大概就不會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本人做原住民的研究,是因著對發掘台灣歷史的使命感及對原住民的關懷,現在因為有心人士的操弄,閱聽大眾認為研究原住民就是與利益掛勾,真是本人始料未及,事實上,在21世紀初人類基因體已全部解碼,目前絕大多數的法律界與生物醫學界人士皆傾向不給予基因專利,以免減緩生物科技的發展,有違大部分群眾的利益(相關演變歷史可在網路找到)。衷心期待公義早日到來,學術界回復到以往的單純與安定,我們對原住民的關懷可以發揮到增進他們福祉的地方。
註1:平埔族群血源與台灣國族原生認同
註2:自由時報 2007的文章「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
註3:Tissue Antigen 2000; 55: 1-9.“Heterogeneity of Taiwan's indigenous population: possible relation to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
註4:HUGO (Human Genome Organization) 2008的摘要
註5:”The distribution of HLA-A, B,C antigens among the Taiwan indigenous population in Symposium on culture as well as Biological Affinities among the Inde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and Southern Asia,1996年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註6:台灣族群間的生物類緣關係www.pts.org.tw/~abori/data/shujuo-1.html
註7: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8; 8: 146. “Paternal genetic affinity between western Austronesians and Daic populations.
陳叔倬(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講師)等人網站上的講義「平埔族群血源與台灣國族原生認同」(註1)對本人長期的研究及2007年8月11日在自由時報發表的「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註2),曲解及誤導,希望在此澄清。科學的進步是要經過長期的研究,藉著不斷發現的新方法及擴大族群的研究範圍,得到的結果可讓真相更清楚,以致真相大白,我們族群的研究也是如此。該文指本人「把非原住民台灣人(以下稱台灣人)來自原住民的基因在組織抗原從開始的13%,後來高估為52%,母系血緣自26%高估為47%」。我們 1990年代原先的組織抗原(HLA) 研究是以血清學法測第一類型基因單倍型(基因的組合)的頻率,再簡單的比對台灣高山原住民與1990年代測試的閩南人客家人(以下稱台灣人)之間的異同,推測13%台灣人的單倍型來自原住民(註3)。後來以DNA的精確方法,再加入許多平埔族、福建人、東南亞島嶼族群的HLA第一類型加上第二類型基因的單倍型資料,在2007年我們重新詳細比對2006年前後來到我們實驗室做尋根的另100個台灣人與福建人的異同,發現48%的台灣人與福建人有相同的單倍型,有相同的單倍型一般被認為有共同的祖先,即48%的台灣人很可能來自福建,其他的52%就可能來自原住民、東南亞島嶼族群,及其他亞洲地區(註2),本人並沒說52%來自台灣原住民。
至於母系血緣(mtDNA)的研究,在2006國科會舉辦的多樣性台灣展覽,我們比對250人台灣人與650人台灣高山原住民的異同(Fst; base–pair genetic difference),發現高山原住民有獨特的血緣,且26%的台灣人的母系血緣來自原住民。當時我們平埔族的資料不多,但發現平埔族與高山族有相同或相近的血緣,所以26%應包含平埔族。我們也發現部份平埔族的母系血緣在高山原住民找不到,在台灣人少見,讓我們推測是平埔族自己原有的血源。後來我們成功的分析了800多人東南亞島嶼族群(印尼及菲律賓人)、福建人、越南人及泰國人,在2007年我們更準確的以單倍群(haplogroups)比對前述的100個台灣人與原住民及這些族群的關係,發現47% (即47人)的母系血緣來自台灣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族群,而且發現東南亞島嶼族群與台灣原住民有許多相同或相近的血緣。我們也做100人當中58個男性Y染色體的研究,推測59%來自亞洲大陸。我們把100人的父母系血緣的結果放在一起評估,發現有67人的父母系血緣或兩個血緣中的一個血緣是來自原住民或東南亞島嶼族群,剩下33人的父母系血緣則全來自亞洲大陸,然而我們在這33人的組織抗原分析當中發現18人帶有很可能來自原住民的血緣,因此從三個基因系統(母系血緣、父系血緣、組織抗原),有 67人+18人=85人,也就是約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及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的基因(註2,4)。雖然我們覺得我們用更精確的方法比對了龐大的資料,這結果應該相當靠近事實,陳君顯然沒好好研讀本人的研究而下斷語,我們相信測試及分析更多的人會讓真相更清楚。我們也推測台灣人將有90%以上的人帶有越族的基因。事實上,台灣曾經被多個族群的人居住過,台灣人的血緣中擁有許多不同的來源是很自然的,台灣是個族群的大鎔爐。
陳叔倬是本人碩士班的學生,台大醫技研究所1996年畢業,1995到1996年在台北馬偕醫院血庫學習組織抗原。他的行事風格是有待改進的,如本人在2000年發表阿美族的人口中有19%屬HLA-A34的基因資料(註3)在國際上為相當重要的發現,陳謊稱是他發現的。他不只沒找到A34,反將他在1996年發表的錯誤資料說阿美族有13.1% 的A33(註5),說是本人的資料(註6),這件事是不合學術倫理的,另A33是閩南人最常見的基因。2008年陳君和中國復旦大學合寫「南島語族與傣族父系血緣的關連」,結論是「台灣原住民很可能出自中國南方的傣族(百越族的後代)」。我們認為該結果需要重覆被證實,希望我們父系血緣的研究澄清這點。但最遺憾的是該文把台灣原住民放在「中國台灣省」下(註7),不知原住民委員會將如何處理這件事。還有該文中的220個台灣原住民有沒經過慈濟大學人體試驗委員會核准採檢?台灣原住民檢體的檢測是不是在台灣做的?或者檢體是在國外檢測,如在國外做的,輸出時有沒有經過人體試驗委員會的同意,衛生署有沒同意DNA出口?這些都是很重要及嚴肅的問題。陳君是否有違反原住民基本法,希望有關單位能夠介入調查。
最後我想「噶瑪蘭口水事件」如果沒有陳叔倬等3人在我們採完口水後到當地調查,告訴噶瑪蘭人說:「您們怎麼那麼笨把口水給林醫師」(族人轉述),大概就不會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本人做原住民的研究,是因著對發掘台灣歷史的使命感及對原住民的關懷,現在因為有心人士的操弄,閱聽大眾認為研究原住民就是與利益掛勾,真是本人始料未及,事實上,在21世紀初人類基因體已全部解碼,目前絕大多數的法律界與生物醫學界人士皆傾向不給予基因專利,以免減緩生物科技的發展,有違大部分群眾的利益(相關演變歷史可在網路找到)。衷心期待公義早日到來,學術界回復到以往的單純與安定,我們對原住民的關懷可以發揮到增進他們福祉的地方。
註1:平埔族群血源與台灣國族原生認同
註2:自由時報 2007的文章「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
註3:Tissue Antigen 2000; 55: 1-9.“Heterogeneity of Taiwan's indigenous population: possible relation to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
註4:HUGO (Human Genome Organization) 2008的摘要
註5:”The distribution of HLA-A, B,C antigens among the Taiwan indigenous population in Symposium on culture as well as Biological Affinities among the Inde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and Southern Asia,1996年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註6:台灣族群間的生物類緣關係www.pts.org.tw/~abori/data/shujuo-1.html
註7: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8; 8: 146. “Paternal genetic affinity between western Austronesians and Daic population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