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4, 2009

南島語系: 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

台灣歷史風土誌
南島語系: 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

翁青志

南島語系 (Austronesian Languages)在世界語言學裡是一支包含語言極多,涵蓋地域極廣的大語系。由它所演化出來的1200種語言,包含了台灣所有平地和山地原住民使用的語言,也包含了菲律賓,馬來半島,印尼以及太平洋上許多島嶼居民所使用的語言。整個語系的使用人口有兩億五千萬之眾。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印尼的爪哇語(Javanese),有7,550萬人。至於馬來西亞的馬來語(Malay),印尼的巽他語(Sundanese)以及菲律賓的他加祿語(Tagalog),也都擁有兩千萬以上的使用人口。此外,南島語系中,更有18種語言享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所以,在世界語言學中,南島語系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1]。

除了包含極多的次語言之外,南島語系涵蓋地區之廣更是令人嘖嘖稱奇。它分布的範圍,東到南美洲外海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西到非洲馬達加斯加島 (Madagascar),南到紐西蘭(New Zealand),北到台灣。大洋洲上三個主要島群,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美拉尼西亞(Melanesia)以及玻里尼西亞(Polynesia) ,除了新幾內亞之外都被包括在內。整個南島語系由東到西的距離,超過了地球圓周一半以上。在人類歷史上。也只有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在西元15世紀末期以後,才開始以船堅炮利的方式傳播到更廣大的地區。比較起來,南島語系分布的領域,卻是在距今1000年以前就已經達到了 [2]。

南島民族在一個沒有現代航海技術相助的年代,如何能夠在當時被人類視為禁區的汪洋大海中,分佈到如此廣闊的地域,一直是一個讓語言學家推敲不透的謎團。1975年Shutler 和 Marck[3],首先提出台灣是南島語系最有可能的發源地的說法。接下來,經過1991年 Bellwood[4] 和1999年Blust[5]的研究結果 ,更讓國際學界普遍接受了「台灣原鄉論 (Out of Taiwan Hypothesis)」的理論。

根據「台灣原鄉論」的論述,南島民族的先祖在距今8,000至8,500年前,經由現今的中國南方(作者按:可能是古代百越族的世居地)遷徙到台灣,一部份的族民又於5,500年前離開台灣向南遷移。他們花了大約2,300年的時間,橫跨了一萬公里的海洋,經過菲律賓,印尼和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亞島群。沿途驅離當地的原住民並取而代之,在距今3,200年前抵達玻里尼西亞島群的西端 [6]。以當時原始的航海技術,這種拓展的速度無疑是相當驚人的。所以,「台灣原鄉論 」也經常被暱稱為「開往玻里尼西亞的台灣特快車 (The Express Train From Taiwan to Polynesia)」理論。

[1. 台灣, 2. 菲律賓、帛琉, 3.婆羅洲、印尼、馬來半島, 4. 蘇拉威西島, 5.中馬來─玻里尼西亞, 6.南哈瑪黑拉島、西新幾內亞, 7.近大洋洲 (舊稱美拉尼西亞), 8.遠大洋洲, 9.中玻里尼西亞, 10. 東玻里尼西亞,包括夏威夷、紐西蘭]

西元2,000年,Diamond [7]在Nature雜誌上,以「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為題,將「台灣原鄉論」作了一個相當詳盡的論述。在這篇文章裡,Diamond整理出三個支持「台灣原鄉論」最有力的證據。 第一個證據是語言學上的證據。根據Blust[5]的研究,南島語系的1,200種語言,可以分為十大支系。可是令人驚奇的是,其中的九大支系只包括了台灣所有平地和山地原住民的26種語言,而其他所有分布在台灣以外的1,176種南島語,全部都是屬於第十大支系。會造成這種現象的一種合理假設,就是最早期的南島民族(Proto-Austronesians),因為長期在台灣居留,而發展出十種南島語言的支系。後來,其中一個支系的人民,開始移民到台灣以外的島嶼。由於崇尚海洋探險的民族性,驅使新生一代的南島人繼續不斷的向外移民,最終將南島民族拓展到所有大洋洲上(除了新幾內亞以外)的島嶼上。

第二個證據是考古學上的證據。根據考古學的研究,玻里尼西亞島群所有的島嶼原來都是無人島。在距今一千到三千年前,許多島嶼上突然出現了一種農業社會的繩紋陶文化(Lapita pots)。繩紋陶文化出現以後,考古學家就沒有在島上再發現有任何其他人種移出或是移進的遺跡。所以合理的推測是,既然島上現在的居民都是南島民族,那麼當年帶來繩紋陶文化的一定就是南島民族的先祖。然而,相似的農業社會繩紋陶文化的遺蹟,只有在今天中國的南部和台灣被發現。由於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任何南島民族的蹤跡,所以,台灣就成為南島民族最有可能的起源地。

第三個證據是人類航海史上的證據。根據學者們的研究,南島民族在台灣至少停留了千年以上的時間才開始向外移民。而抵達玻里尼西亞的西端之後,也停留了一千年的時間,才再度向玻里尼西亞的東端推進。造成這兩次千年停滯的原因,根據Blust[5] 的推測,應該是因為航海技術不足的緣故。Blust[5]指出,南島民族當年橫渡140公里的台灣海峽所用的簡單航具,應該沒有辦法用來渡過台灣和菲律賓之間375公里的海洋。於是南島民族只得在台灣停留了超過千年的時間,一直等到發明了有舷外支架的木舟 (outrigger canoe),南島民族才擁有了適合遠征菲律賓與印尼的船隻。同樣的,到達玻里尼西亞島群西端的南島民族,也要等到發明了雙重船體的木舟 (double-hulled canoe) ,才能繼續征服玻里尼西亞海域上所有的島嶼。這兩項航海技術大突破的年代,都恰恰與南島民族在海上拓展領域的進度相符合,這就更證明了台灣原鄉論的可信度。

東加共和國傳統的有舷外支架的木舟 (outrigger canoe)
夏威夷南島民族雙船體木舟(double-hulled canoe)的航海圖, 西元1781年

不過,關於南島語系與南島民族的起源,還有另外一種理論。這一個理論認為南島語系的原鄉應該是在印尼或是附近的島嶼。持這個理論的Oppenheimer[8,9]以人類的骨骼和齒型的特徵為例,指出玻里尼西亞人與台灣原住民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與東南亞以及印尼附近島群的原住民則是非常接近。Oppenheimer提出的另一個證據,是建立於一個名為「波里尼西亞圖案」的基因組合(Polynesian Motif)。這一個基因組合在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人口中出現的機率相當的高。可是,奇怪的是,同一個基因組合卻從來不曾在菲律賓或是台灣的南島民族人口中發現。如果說,南島民族的「台灣特快車」,曾經以極快的速度移民到玻里尼西亞,而且沿路驅離並取代了當地的原住民。那麼,玻里尼西亞人與台灣的原住民就不應當有如此多的人種差異。根據這一個理由,Oppenheimer否定了玻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源自於台灣的可能性。

人類的每一個由突變所造成的新基因組合,都能由分子時鐘(Molecular Clock)的理論來推算其在歷史上發生的時間。而產生「玻里尼西亞圖案」的基因突變,據推算,應該是在距今大約17,000年前,在美拉尼西亞島群(Melanesia)的原住民中發生。於是,Oppenheimer推測,南島語系的原鄉應該是在印尼或是附近的島嶼。他們向東移民,而且應該是以極慢的速度通過美拉尼西亞,並與當地的原住民充份融合。經過長期的異族通婚,而得到了「玻里尼西亞圖案」的新基因組合。而當他們抵達玻里尼西亞島群時,這一個基因組合已經成為這一支南島民族新的基因指標。為了與「台灣特快車」的理論有別,Oppenheimer將他的這個理論取名為「航向美拉尼西亞的慢艇 (The Slow Boat to Melanesia) 」。

2008年,Soares[10]等一群英國學者,和台灣馬偕醫院林媽利醫師的研究團隊合作,推算出第一批遷移至亞洲的人類,應該是先抵達亞洲的南部,再往北漸漸遷移。而如「台灣特快車」的理論所述,南島民族從台灣由北向南的移動方式,卻從來沒有在基因庫的統計數字中得到證實。這一個發現似乎增加了「慢艇論」的可信度。可是,如同Diamond[11]在回覆「慢艇論」時所說,慢艇論沒有辦法來解釋繩紋陶文化明顯由台灣向南傳播的現象。同時,慢艇論也沒有辦法來說明,為何玻里尼西亞的南島人,無論在面相或是體型上,都與亞洲大陸的人種較為相近,而與美拉尼西亞的原住民(應該是與新幾內亞以及澳洲的原住民同種)反而相距較遠呢?Diamond又指出,「台灣特快車」的理論從未否定南島民族在移民的過程中,可能會與路過地區的原住民發生某種程度的融合。所以,玻里尼西亞的南島人從其他民族獲取新基因的事實,與「台灣特快車」的理論並不違背。

顯然的,南島語系以及南島民族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由於台灣原住民的語言獨佔了南島語系十大支系中的九支,台灣作為南島語系研究重鎮的地位,絕對不會因為台灣不是南島語系的原鄉而改變。

台灣人與南島民族應該有非常親密的關係,而且這個關係並不是單獨依靠台灣的46萬原住民來作連結。因為,根據台灣馬偕醫院林媽利醫師的研究結果[12],85%的台灣福老以及客家老住民都具有台灣原住民的血統。所以,主張「兩億五千萬的南島民族是多數台灣人遠親」的說法並不為過。台灣需要在中國無情的打壓下爭取國際空間,或許南島民族才有可能作為台灣真正的盟友,而他們居住的浩瀚海域,也才是台灣在國際外交戰場上,唯一能找到「主場優勢」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List of Major and Official Austronesian Languages”,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 “Austronesian Languages”,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3. Shutler, R. Jr., and Marck, J., “On the Dispersal of the Austronesian Horticulturalists”, Archaeology and Physical Anthropology in Oceania, v. 10, pp. 81-113, 1975
4. Bellwood, P. , Fox, J. J. and Tryon, D., “The Austronesian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1995
5. Blust, R.,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 Zeitoun & P.J.K Li (Ed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Taipei: Academia Sinica, pp. 31–94, 1999
6. Russell, D.G. and Jordan, F.M., “Language Trees Support the Express-train Sequence of Austronesian Expansion”, Nature, v. 405, pp. 1052-1055, 2000
7. Diamond, J.M., “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 Nature, v. 403, pp. 709-710, 2000
8. Oppenheimer, S.J. and Richards, M., “Polynesian Origins: Slow Boat to Melanesia?”, Nature, v. 410, pp. 166-167, 2001
9. Oppenheimer, S., “The ‘Express Train from Taiwan to Polynesia’: on the Congruence of Proxy Lines of Evidence”, World Archaeology, v. 36(4), pp. 591-600, 2004
10. Soares, P.,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Postglacial Human Dispersals in Southeast Asia”,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v. 25(6), pp. 1209-1218, 2008
11. Diamond, J.M., “Brief Communications: Diamond Replies”, Nature, v. 410, p. 167, 2001
12. 林媽利, “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自由時報副刊,2007年8月 11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